近几年,曙光农场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黑土地,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农业发展全过程,统筹推进“四个农业”,围绕发展绿色农业的鲜明导向,立足绿色生态优势,优化农业要素配置,依托绿色引领、用养结合、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施策的原则,确保黑土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必须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久久为功,才能确保黑土耕地持续改善、永续利用。
科技赋能黑土地,是有效遏制黑土地退化的重要举措。为破解坡耕地及白浆土占比大的难题,自2021年开始,农场积极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省农科院等14家科研单位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示范项目,创建黑土耕地保护模式面积3000余亩,试验示范白浆土心土培肥、间隔混层等新技术、新模式10余项。针对丘陵漫岗地区坡耕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能年年在下降等问题,农场采取无人机激光雷达对地块进行云数据采集,应用坡耕地等高种植模式,遵循坡耕地水肥运移规律,对农田进行精准管理,实现年减少肥料投入15%。针对白浆土养分蓄含量低、障碍白浆层硬度高、透水性差等问题,农场结合机械改土、应用化学及生物改良剂,配合耕层快速培肥的玉米和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实现有效耕层增加到30厘米,玉米和大豆产量增产10%以上。如今,农场耕地质量极大提升,曾经农户口中的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田”。
为加快推进黑土地保护行动,探索绿色农业发展之路,夯实农业“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基础,农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积极推广“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绿色发展之路,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目标。今年,农场选择5000亩地作为试验示范地块,共投放赤眼蜂卵块7箱大约6千万头赤眼蜂,通过“以虫治虫”的方式,改善玉米地农田生态系统种群,实现亩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30至40毫升,有效推动了循环低碳农业的健康发展。
“今年,我们在第二管理区用机车运输粪肥进行固肥拋洒作业,通过粪肥还田、种养循环,大力推进黑土地保护工作,推动循环低碳农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曙光农场农业发展部工作人员张峰介绍说。
为深入推进黑土地保护工程,打造高效、优质、环保、生态、循环农业,加快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进程,农场通过管道输送、固肥抛洒、液肥喷洒的方式,粪肥还田达到1.3万亩,预计化肥施用量可减少10%左右,真正的完成了农业“三减”的目的。同时,为解决粪肥收集、发酵以及畜禽粪污造成的面源污染等问题,农场利用现有的粪污处理设施和收集中心,进行粪肥收集和存储,并在粪污上添加生物菌剂进行抛翻堆制发酵,保持发酵温度达到55至70摄氏度,保证粪肥的质量。粪肥还田前,工作人员对各批次发酵粪肥进行仔细的检测,指标全部合格后,通过固肥拋洒、液肥喷洒等方式,向耕地施用有机粪肥,固体粪肥每亩施用1吨,液体粪肥每亩施用3吨。
值得一提的是,农场建立了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做到粪肥来源有台账,还田粪肥有检测,还田面积和质量有监管,从制度上保障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从根源上解决了农场畜牧业发展带来的环保压力,使粪污废弃物得到资源化高效利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这是今年农场增发国债建设项目侵蚀沟治理现场,长度490米,主要完成的是柳编护沟和石笼谷坊的措施,截至目前,我们完成了工作进度的56.5%。”曙光农场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负责人麻成军介绍说。
侵蚀沟是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最为直观的表现,不仅造成坡耕地黑土层变薄,土壤有机质流失,还直接引发生产力降低,粮食产量年年在下降。曙光农场更是典型的白浆土层,土壤抗旱抗涝及抗蚀性能较弱,为快速推进黑土地保护行动,农场以实现提高地力、肥沃土壤为目标,通过工程、农艺、生物等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快速推进侵蚀沟治理工程。为了使这些“疮疤”得到一定效果治理,农场从2022年开始,根据侵蚀沟特点及多年侵蚀沟治理经验,探索出一套早设计、高标准、严质量、抢进度的工作法,统筹推进工程建设。在今年侵蚀沟治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克服了诸多困难和挑战,不断刷新项目进度条。采取分片包保、挂图作战等模式,做到任务具体、时间精准、路线清晰、责任明确。严把质量关、安全关和进度关,通过草水道保护、石笼护砌、柳编跌水、灌木造林等组合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按时序抓推进、按节点抓落实、按目标抓成效。把好施工原材料、设备入场关,所有的原材料要达到过“三关”,做到“三证全”,同时各相关单位通力协助,缩短放样工作时限,成立专门测量组,全力配合实施工程单位完成布线放样工作。严格落实“建设+监理+施工方”的“三检制”制度,察觉缺陷及时整改并跟踪复查,做到以单元保分部,以分部保单位,保障质量监控连续而无遗漏。建立“一沟一档”台账,因地制宜、分区施策、重点突破,快速推进黑土耕地侵蚀沟专项治理,切实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今年,曙光农场总投资675万元,治理侵蚀沟15条,治理达成后可保护耕地3.11平方公里,预计增加粮食产量1.56吨。保护黑土地、守护大粮仓,农场通过不断总结黑土保护经验、创新黑土保护模式,努力让黑土地产出最可靠的“中国粮食”,让优质粮食装满“中国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