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40年前的合资车企是要实现“以市场换技术”,那么新合资时代是要实现“以技术换市场”,反向输出中国的技术,甚至是品牌。以长安马自达为例,该合资企业推出的纯电/增程的新能源B级轿车——EZ-6,为合资企业在现有市场环境下如何突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范本。
40年前,中国同意外资在华设立合资车企,其根本着眼点在于——以市场换技术,意即向外资开放巨大的中国内地市场以期获得外资车企帮助中方提升汽车开发能力,也包括学习外资先进的制造和管理经验。
40年过去了,市场大环境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比亚迪、吉利为代表的中国车企在资本运作、供应链垂直管理、核心技术的开发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三电和智能化方面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车企也从往昔的“小兄弟”的角色,一变而成为令所有外资车企都不敢小觑的新生力量,甚至是“领导者”。福特等汽车巨头们在哀叹:“他们领先我们了。”
在上述的进退之间,一种原因是中国本土品牌的做强做大,实现“品牌外溢”,一种原因是外资品牌在国内的份额缩水、话语权减弱,进而造成合资车企的竞争力下降,并且引出一个话题:合资车企怎么样应对市场的变化?是节节败退、甚至退出中国市场,还是收缩战线、积极转型?
《华尔街日报》当地时间9月14日刊发了《福特CEO在中国被什么所吓到?》一文,文章称,访华后的美国福特汽车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Jim Farley)告诉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国车企正以光速前进,在汽车上所使用的AI和其他技术与美国现存技术截然不同,且这些提供流畅数字功能的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正利用低成本供应链在价格上击败竞争对手,并积极向海外市场扩张。
文章提到“短短几年时间,比亚迪等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通过低价、高科技内饰和车辆的快速更新迭代,从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外竞争对手手中夺取了大量中国国内市场占有率。如今,这个中国车企正在迅速向欧洲、中东和其他亚洲市场扩张。”
法利和福特的一众高管在测试赛道上试驾过长安汽车之后,所有人都对合作伙伴长安汽车在技术上的进步感到震惊——驾驶体验平稳而安静,车厢内饰高档、科技感十足且易于使用。“吉姆,这完全不一样了。” 福特首席财务官约翰·劳勒(John Lawler)在试驾后这样告诉法利:“他们领先我们了。”
和福特高层有相同感受的,还有马自达的高层。长安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邓智涛告诉笔者:“马自达毛笼社长刚上任第二天,就来到了中国,今年的北京车展,更是来到现场发布EZ-6。在北京车展,马自达母公司派了大概有200人,对中国新能源的竞争和变化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分析,这就说明了马自达母公司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假如没有高频的交流,外方是很难理解到中国市场的变化。”
关于福特和马自达两个品牌在意识方面的变化,长安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邓智涛是这样评价的:“马自达品牌领导层转型电动化的决心很足,也很开明,所以接受新事物要快,福特也在做电动化的改变,但速度还要加快。”
在目前国内汽车加速智能化的背景下,合资企业面临着进退失据的窘境,甚至有观点说在中国本土的冲击之下,大部分合资企业会退出中国市场,合资车企难道真的没有市场出路吗?
客观上,大部分合资车企在应对这一波变化的时候并没做好充分的准备,中外方的母公司也缺乏足够的组织资源让合资公司藉由实现转型。在三电和智能化领域,外资方没有积累和技术优势,而不少中资方也未必有多强的实力。即使后者有技术优势,也因为双方没有达成充分的共识而让深度合作无从实现。
俗话说,船小好调头,在这方面快速转型并“开花结果”的不是丰田和大众、通用和福特这样的的巨无霸品牌,而是来自日本的马自达。为什么?这可能来自于马自达的危机意识及对于中方优势的认同。
马自达在传统造车领域的功底深厚,而长安汽车则在三电和智能化领域深耕多年,两者各有优势。在新合资时代到来之际,长安马自达作为合资企业充分的发挥股东双方给予的优势资源,实现强强联合。
邓智涛介绍说:“马自达高度认同长安母公司在三电领域的地位和技术,这次EZ-6这款产品中也是全方位的运用长安的三电技术和架构,同时,长安母公司也非常认可马自达在设计、操控、品质、安全层面的能力,所以在EZ-6的设计、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分成了三个团队,分别是长安的团队、马自达的团队和长安马自达的团队。每个团队职责明确,比如在操控、设计、品质工艺上面是由马自达团队主导,在三电智能化则由长安的团队来负责以及进行最后的验收,可以说EZ-6是在我们双方母公司高度认同、高度契合下生产的产品,这也是基于双方母公司有高度的认同度和高度的协同度,才有了这样的规划。”
可以说,长安马自达的灵活务实的运作机制发挥了巨大的优势:相较于其他合资品牌,长安马自达灵活性更好;而和造车新势力相比,马自达在设计和品控方面又发挥出优势。可以说,长安马自达体现出新合资时代的灵活机制与高效运作,能够理解为“马自达的品牌优势+长安汽车的新技术赋能”;如此,合资企业既能够继续发挥外资在造车方面的优势,又能发挥中方在智能化等新技术领域方面的后发优势,并实现供应链的垂直整合,加快产品推出,适时调整优化、迅速迭代。
邓智涛举例说明:“从供应链层面,EZ-6采用了很多国内很优秀的供应链,比如EZ-6电池来源于是宁德时代,而且是3C电池,包括零重力座椅在合资新能源领域也是为数不多可以配备双零重力座椅的产品,包括增程的电池用的是中航的,中航电池的电芯也是完全具备3C水平的,未来也会不断的进行OTA升级,增加例如像自动下匝道等智能辅助驾驶,目前我们的智驾系统应该是长安科技研究院最新的也是最好的研究成果。”
在长安和马自达达成共识,积极促进长安马自达转型之际,中国市场成为考验新合资及其产品的首选之地。如果市场大卖取得初步成功,那么继而可以走向海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反之,如果在中国市场都不能成功,铩羽而归,那么,这种新合资模式就会面临严峻的考验和外界的质疑:你们到底行不行?
谈到这一个话题,邓智涛表情很严肃:“而我们大家都认为开发一款全球性的产品,中国市场一定是很重要的核心市场,目前中国市场的汽车品牌可能比全球任何一个汽车市场的品牌都要多,所以如果在中国市场‘打不好’,我相信在未来的全球市场上也没法竞争,这就是我说的中国汽车市场的‘外溢’。中国市场激烈的竞争态势,现在正在扩展到全世界,明年可能会更加的激烈,因此,竞争的外溢会形成强烈的全球效应;我们在开发EZ-6时,我们大家都希望首先要把中国市场做好,如果国内能够做好的话,相信未来在全球的竞争中我们也能做好。”
“我们首先要把中国市场做好,如果中国市场都做不好,就更不要谈全球市场。合资企业要想在未来应对国内自主品牌的竞争,中国市场是桥头堡;如何在中国市场做好竞争。怎么样才能做好技术的升级迭代,对于长安马自达来说是最重要的。”邓智涛表示。
一旦EZ-6首战成功,那么,之前在这款产品研究开发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的流程就会不断复刻到长安马自达的后续车型上面。“通过EZ-6这样的产品,形成一个团队,沉淀一套流程,所谓的流程,我认为就是产品研究开发过程中的方法论和整个品质衡量准则及验收体系,通过整一个流程体系的沉淀,未来在我们的第二、第三、第四款产品上,我们会用长安马自达的流程来管理现在产品的开发。”邓智涛对此补充道。
在今年的北京车展上,工信部的相关负责人参观了长安马自达展台,对MAZDA EZ-6这款产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相关负责人指出:“对于新能源发展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希望国内其他的合资品牌能向长马学习;如果EZ-6这款产品在销量上能有好的表现,不管是对整个行业发展,还是对双方母公司,对地方政府、对国家来说,都起到了积极和示范作用。以往合资模式中,是以市场换技术,同是带动了汽车产业链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能够说是企业培养产业链,比如特斯拉和苹果。在未来,我们也希望国内的汽车产业链体系,也能反哺企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营养’,从而结出合资品牌的‘花’。”
从EZ-6这款产品来说,它既体现了合资品牌的传统固有价值(来源于马自达方面),又体现了新合资时代的创新价值(譬如增程技术和智驾技术,来源于长安汽车方面)。
合资车企推出新能源车型的最大巿场机会在于,有一部分用户对产品既有品牌要求,又希望它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方面能够比肩自主品牌的产品。EZ-6这类产品存在自身的市场机会点类似于“田忌赛马参数图片)”,在和合资竞品同台竞技时,它在三电和智能化方面的表现会给其加分;而与同级的自主品牌车型相比,马自达的整车机械素质和品质感、可靠性又有相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