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养蛇看中国,中国养蛇看广西。”位于北回归线黄金生物带的广西,目前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蛇原料基地。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广西养蛇技术和规模一直在升级:从零散农户的庭院经济,发展为存栏量突破3000万条的现代生物产业集群,牢牢占据全国蛇类养殖总量的八成,形成独具特色的蛇类资源全产业链开发转化体系。
蛇全身都是宝,能养生,能入药。摄制: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古秀芳 罗婧 实习生 张振广
在钦州市灵山县,“种十亩田,不如养一屋蛇”的致富口号曾响彻乡野。有养殖户回忆,2011年,每条滑鼠蛇的养殖成本仅150元,一年后收益便能飙升至500元,当时,仅灵山县便涌现40多个持证养蛇场、3200余户养殖户,年出栏量高达156万条。
“广西气候温暖湿润,是蛇类养殖天然温床,加上蛇类品种数量居全国首位,成为兼具重要科研价值与药用开发的资源宝库。”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潘红平说,但随着2020年“史上最严”野生动物禁食令的出台,这个产值超十亿的产业遭遇寒流。
为满足社会合理需求、减少野外种群保护压力,自治区林业局等部门着力推动广西蛇产业向大健康产业转型。2024年10月,自治区林业局发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工繁育陆生野生动物物种名录(第一批)》,将乌梢蛇、舟山眼镜蛇、孟加拉眼镜蛇、金环蛇、灰鼠蛇、滑鼠蛇、银环蛇、尖吻蝮蛇等10个人工繁育成熟物种纳入药用开发范畴,为产业注入了新的生机。
走进南宁市绿环现代养殖有限公司的蛇舍,约1.2米高的水泥围栏,把眼镜蛇以70至80条为一窝隔开。饲养员掀开遮着水泥围栏的木板,再拉开一道孔洞严密的铁网,一条条油光滑亮,体格健壮的眼镜蛇映入记者眼帘。当饲养员用铁夹去拨弄时,它们会竖起身子“嘶嘶”地发出警戒。
“蛇舍的电控温控系统,让蛇窝常年保持26至30摄氏度,蛇可以不冬眠从始至终保持活跃,存活率也提升了20个百分点。”公司CEO李勇介绍。
蛇窝对面,一排排不锈钢网笼引人注目。李勇透露,这是怀孕母蛇的“产房”。每条母蛇的产卵时间、孵化数据都会被精准记录,科研人员据此建立养殖场蛇种群基因谱系档案,以有效防控近亲繁殖。
取蛇毒室里,李勇从头到脚包裹得严严实实,用铁夹夹起一条眼镜蛇,眼疾手快掐住蛇头,撑开蛇嘴将毒牙扣在取毒设备上,没多久,毒液便顺着设备滑落到试管中,“一条蛇按每次取毒0.3克,一月取2次计算,一年大概能取7克蛇毒。一般药用按单位算,每瓶药用4个单位,7克能做很多瓶药了。”
李勇养了30余年蛇。巅峰时期,他的养殖场曾有7万条蛇。2020年后,李勇响应有关政策,只保留了6千余条种蛇,在科学、精细化养殖下,依然保持着数百万元年营收。几年前,李勇与区外科研机构联合研发以蛇毒为原料的抗癌药物,目前药物已确定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
李勇的蛇养殖场变化,正是这个产业变化的一个缩影。在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浪潮中,广西蛇养殖产业呈现出三大蜕变——
品种结构之变。在多方推动下,滑鼠蛇、眼镜蛇、银环蛇等药用品种渐成主力。品种结构调整后,全区商品蛇年产量由2020年的2000万条增长至现在的超3000万条,持续巩固全球最大蛇原料基地地位。
养殖规范之变。全区原本3万余家“小散乱”养殖场,经洗牌精简至300余家规模化养殖企业。5000条起养量、不低于500平方米的养殖蛇房及配套设施、500米居民隔离带、2000米水源防护等硬指标构筑起蛇养殖产业的新门槛。规模化养殖有助于提升蛇的品质和药性,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社会成本消耗。
技术迭代之变。在高科技的加持下,蛇的养殖环境从棉被保温的脏乱差蜗居时代,到电控温控的整洁、无异味蛇舍,再到模拟自然的生态养殖进化,让蛇养殖周期延长1/3,药效提升带来20%升值空间。
“这不是简单的产业转向,而是从品种结构到品质衡量准则,再到技术体系的全面升级。”广西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药用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培生认为,这样的升级让广西蛇产业养殖更规范、更安全、更具竞争力,“以前我带客户看过棉被养蛇的现场,到门口就被味道熏出来了。现在第三代养殖技术试点有专门的参观走道、落地玻璃、双层隔离网,进去就像逛动物园。”
在中国传统医学的宝库里,体表滑腻、形貌骇人的蛇,却暗藏着治病救人的神奇密码——蛇肉、蛇骨、蛇毒、蛇血、蛇鞭、蛇脂肪等皆可入药。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竹简上,已现蛇类入药的古老记载。《神农本草经》也将蛇类列为上品药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系统记载了10多种蛇类药用方法。从祛风除湿的蛇肉、清肝明目的蛇胆,到解毒止痒的蛇蜕,古人早已参透蛇体各部位的药用玄机,为当代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留下宝贵启示。
记者在走访探寻中发现,现在慢慢的变多的蛇类产品已在多领域遍地开花:在医疗赛道,凝血酶在生物制药领域绽放异彩,蛇毒制剂“降纤酶”与“克痛宁”等构建起现代医药的治疗矩阵;在中医药方中,蛇的中药饮片更是常见;在日化品赛道中,不少企业则凭借蛇油护手霜、面霜等爆款产品,在消费市场掀起生物科学技术与传统养生融合的新浪潮。
在防城港医学开放试验区的无菌车间内,广西金圣堂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嗡鸣作响。蛇粉、蛇肽酒、蛇肽压片糖果、蛇油膏等多种产品在这里完成生产、加工、打包,售往全国各地。“每一个产品都有专属野生动物利用标识,可以追溯产品的生产企业、原材料、制品规格等信息,是产品原料合法来源的凭证。”广西金圣堂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禤继斌说。
作为广西蛇资源抗肿瘤药用研发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等机构的发起成员单位,金圣堂公司正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医院、机构联合攻关,探索蛇类成分在抗癌药物、医美原料等领域的开发应用。
杨培生算了一笔账:在传统的“养殖—餐饮”产业链条中,广西蛇产业基本上以初级加工收益为主,产业规模只有数十亿元;转向“养殖—药用研发—精深加工”模式后,依靠抗癌药物、医美原料等高的附加价值产品,产业规模有望突破500亿元。
广西蛇原料品质好,深受市场欢迎。当前,大量优质的蛇初级加工产品被运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由当地的企业研发、加工成新产品后再到市场上销售。有蛇企负责人透露,之前有江苏日化品生产企业来广西考察时,提出包揽他们所有蛇油,而他则希望引入对方项目落地广西生产加工,但最终没有谈拢。
该蛇企负责人认为,目前广西还是以供应蛇初级加工产品为主,本土具备蛇产业全链条资质的企业不多,知名品牌稀缺,亟待培育自主转化能力,只有努力强链、锻链、延链,做强优势产业集群,补齐突出短板和弱项,才能逐渐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
此前,《中国药典》已收载了蛇蜕、金钱白花蛇和乌梢蛇,《广西中药材品质衡量准则》则收载了蛇胆和眼镜蛇。2021年,自治区药监局发布滑鼠蛇、眼镜王蛇等四类蛇的少数民族及地方习用药材品质衡量准则,填补了民族医药动物资源开发的技术标准空白。
广西药检院检验员正在记录眼镜王蛇的有关数据。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古秀芳 摄
“标准体系的完善,为滑鼠蛇、铅色水蛇、眼镜王蛇和灰鼠蛇入药打通了关键环节。”自治区药品检验研究院中药民族药检验研究所副所长林雀跃说,此举既为药品、化妆品企业研发民族医药产品提供法定依据,又能引导养殖产业向药用方向转型。
为保障产业有序、健康发展,我区着力完善全链条管理体系。当前,广西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药用蛇专业委员会正联合林业、卫生等部门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蛇类养殖管理办法(草案)》,建立涵盖种源管理、集中屠宰、检验检疫等环节的全流程规范体系,提升广西蛇类产品的竞争力。
该草案特别强化了生物安全管控,要求养殖企业建立可追溯电子档案,实施疫病监测月报制度。“目前我国很多动物已有成熟的养殖管理办法,但蛇类还没有,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杨培生说,通过建立从养殖规范、加工标准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体系,既可提升蛇类资源综合利用率,又能确保原料品质和安全。
在蛇类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产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蛇肉利用率不足。“按现行法规,蛇肉未经中药材和饮片加工不得直接流通。一条蛇,70%都是肉,剩下的30%才是衍生品。”禤继斌介绍,目前广西的药用蛇种尚未纳进药食同源名录,蛇肉唯有加工成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压库待销,保质期过后只能做无害化处理。
禤继斌分析,蛇肉药用标准出台时间比较短,不少人对其认知不足,医院、药厂对蛇肉采购入药较为谨慎,患者购买用药也不能用医保报销,所以销量有限。
“广西蛇产业亟待突破‘重衍生品轻主产品’的传统模式。当前,全区毒蛇养殖量虽有增长,但仍集中于滑鼠蛇等无毒肉用品种,若能拓宽蛇肉应用渠道将明显提升收益。”杨培生认为,推动蛇肉进入药食同源目录是关键突破口,但首先需攻克三大技术瓶颈:建立重金属检验测试标准、完善药理成分分析体系、制定寄生虫防控规程。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广西有关部门已启动相关研究,业界正期待配套政策为蛇制品市场化铺平道路。
“咝——”幽暗蛇舍内,眼镜蛇骤然昂首吐信,鳞片泛着冷光。李勇熟练地捏住蛇头,毒牙距虎口仅有厘米之遥,虽然手背上被蛇咬伤的陈年伤疤很显眼,但他并不介意:“看这眼睛多清亮,健康着呢!”
从险被“团灭”的养殖新手,到写出全国蛇场培训教材的行业领军者,对于常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毒蛇,李勇却有着别样的亲切感。“我的房子、车子,都是它们带来的。”他的养蛇史,始终烙印着广西人的韧性基因。
1990年,偶获的400条眼镜蛇幼崽开启了李勇的养蛇生涯。寒冬深入山林测量蛇洞温湿度、被毒蛇咬穿静脉险丧性命、政策巨变转型药用养殖……35年来,这些极限考验被他一一克服,手背的疤痕也成为敢为人先的勋章。
“1克蛇毒贵过黄金,要做成药救人,就不能图快钱。”如今,李勇的蛇场成为华南重要药源基地,他更加忙碌:一直在优化蛇类养殖种群,与科研机构加强研发、做好养殖场规模扩大准备……正如他笑言:“我和眼镜蛇有点像,有股弯而不折的韧劲,没脚也要蹚出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