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呼吸的最美碧道,奇幻奥妙的“水下森林”,“长”出科普花园的地下污水处理厂……这些让人无限遐想的景观就在广州国际生物岛(以下简称“生物岛”)。这个在全球生物医药领域享有盛名的小岛,已成为点缀在珠江之心的一叶生态绿洲。3日上午,记者走访广州国际生物岛,一探究竟。
近年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广东省万里碧道“三道一带”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充分的利用生物岛滨水优势,融合水弹性城市、循环经济的生态环保理念,用碧道有机串联岛上山水空间、产业空间、人文景观,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享的生态空间。
走出地铁四号线官洲站,迎面而来是一片生机盎然。行径在天蓝色的步道上,随处可见带有生物科学技术元素的小景,竹子、兰花、紫荆、木棉、榄仁树、五味子等多种植物错落有致,成为年轻人定格打卡“森系”照片的新去处。
生物岛环岛碧道全长6.6公里,是广州市6条重点碧道示范段之一。环岛碧道结合自己亲水性的自然属性和生物医药高科技的产业特色,立足打造“岛、水、天、树、花”的自然格局。在原有绿道基础上,构筑滨水道、缓跑道、骑行道和游憩带的“三道一带”碧道空间,串联起水墨园、揽胜园、叠翠园等三园,以及陈氏大宗祠、启德威尔登酒店、官洲生命科学创新中心和8个滨水广场等岛内建筑设施。
值得一提的是,环岛碧道采用的是具有“海绵”特性的铺装材料,不仅渗水、抗压、耐磨、防滑性能好,还能吸音减噪,环保美观且舒适易维护,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让城市路面不再发热。
同时,碧道两边建有多处雨水花园、下沉绿地,用草皮、卵石铺设的生态边沟等,便于雨水的自然存积、渗透、净化,实现“大雨不积水,小雨不湿鞋”。
此外,环岛碧道也是生物岛最重要的消防通道之一。道路宽4.5米,拥有20吨以上的承载量,当发生火灾时,消防车可直接开到堤岸边取水灭火。
“生态廊道+行洪通道+休闲漫道+滨水经济带”,生物岛碧道完美地将省万里碧道“三道一带”的要求落到实处,成为园区吸引高科技企业、尖端科学技术人才的名片之一。
驻足岛边亲水平台,倚靠着岭南风格的青石栏杆,眼前是江边湿地,不远处是生物岛标识性景点之一——水墨园。在这座颇具岭南风情的湿地公园里,不仅有适合休憩留影的楼台阁宇,更有一片水乡特色:绿树红花倒映湖面,鱼儿在水生植物和景石中欢快穿行,犹如一幅水墨画。
结合碧道建设,生物岛全方面提升防洪潮能力,达到200年一遇防洪潮标准,因地制宜开展岸线的生态保护和修复,用绣花功夫打造出一条充满了许多活力的生态滨水廊道,实现从“与水对抗”到“与水共存”,从“水岸防护”到“水岸体验”。
“为营造滨水景观,我们在堤岸做了斜坡设计,用铁丝网网住钢砌片石,塑造类似天然的岩石堤岸,让水生动植物生长出来。”黄埔区水务局相关负责的人介绍,为了营造滨水景观,生物岛几年前就在堤岸做了格宾石笼网护岸。格宾网由高抗腐蚀、高强度、具有延展性的低碳钢丝编织而成,其抗冲刷能力较强,每当雨季江河涨水,能承受的水流速度可达6m/s。同时,水中的悬移物和淤泥得以沉淀于石缝中,从而有利于自然植物的生长。
如今,生物岛堤岸各类水生植物种类达25种。亲水植物在起到绿化功能同时又发挥着保持水土、调节水文的作用。发达的根系固着土壤,繁茂的枝叶截留雨水,水流通过坡面的植被大量向堤中渗透储存,能缓解洪峰,使径流延滞。当枯水季节到来时,储存在堤岸中的水反渗入河,滞洪补枯、调节水位。
“我们正准备在水墨园、叠翠园水下多种些水生植物,在滨水空间内打造水生植物带。”生物岛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的人介绍,目前正在对岛水体进行“水下森林”建设,建立完善的湖体水ECO,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引进的食藻虫作为“消费者”,与“吃虫鱼”一起,推动湖体形成完整的食物链。在这样的水环境下,即使大雨过后,浑浊的水体两三天左右就能返清。
生物岛的西南端,坐落着一个“水滴花园”。细密碎石铺成的步径,环绕着绿丝绒般的草坪,脚边小喷泉水不时喷出夏日难得的清凉。园内有可供市民体验的水弹性城市元素和水再生装置,游客还可通过脚踏水车体验水的循环,感受水雾装置散发的清凉。
“‘水滴花园’下面其实大有乾坤,这里有着2010年建成的国内首个全地埋式再生水厂。”生物岛再生水厂副厂长邝文杰说。据介绍,该厂占地约1万平方米,所有污水处理设备和构筑物都在地下,采用超滤膜为核心的深度处理工艺,将岛上的污水收集处理达到回用水标准,大多数都用在岛上的生态补水和厂内的绿化、道路冲洗等,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新建成的“水滴花园”整体保持原有地形,通过强化水滴形态,增强视觉及游览体验,对开放的公园活动区域和生产管理区域重新做到合理布局,共享活动区分为水滴草坪、水森迷雾等7个区域,分别结合水文化、水科学、水生态的内容做艺术小品及铺装细节定制。
“水滴花园”内以“黄埔·智水”为主题的水系展览馆,则集中展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近年来的治水工作成果。
近年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治水与治城深层次地融合,遵循水系本底特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利用海绵城市措施,走出一条水、产、城融合的“黄埔智水”高水平发展之路。
目前,全区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为100%;18条黑臭河涌全部消除黑臭,并全部达到“长制久清”。黑臭河涌治理中涌现出乌涌、双岗涌、宏岗河等一批广州市“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示范河涌。
2020年黄埔区称为广州市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广州市全面实施河湖长制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排名全市第一。
漫游广州国际生物岛:珠江上的一叶生态绿洲金羊网2021-09-03 23:36:32“水滴花园”内以“黄埔·智水”为主题的水系展览馆,则集中展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近年来的治水工作成果。
会呼吸的最美碧道,奇幻奥妙的“水下森林”,“长”出科普花园的地下污水处理厂……这些让人无限遐想的景观就在广州国际生物岛(以下简称“生物岛”)。这个在全球生物医药领域享有盛名的小岛,已成为点缀在珠江之心的一叶生态绿洲。3日上午,记者走访广州国际生物岛,一探究竟。
近年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广东省万里碧道“三道一带”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充分的利用生物岛滨水优势,融合水弹性城市、循环经济的生态环保理念,用碧道有机串联岛上山水空间、产业空间、人文景观,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享的生态空间。
走出地铁四号线官洲站,迎面而来是一片生机盎然。行径在天蓝色的步道上,随处可见带有生物科学技术元素的小景,竹子、兰花、紫荆、木棉、榄仁树、五味子等多种植物错落有致,成为年轻人定格打卡“森系”照片的新去处。
生物岛环岛碧道全长6.6公里,是广州市6条重点碧道示范段之一。环岛碧道结合自己亲水性的自然属性和生物医药高科技的产业特色,立足打造“岛、水、天、树、花”的自然格局。在原有绿道基础上,构筑滨水道、缓跑道、骑行道和游憩带的“三道一带”碧道空间,串联起水墨园、揽胜园、叠翠园等三园,以及陈氏大宗祠、启德威尔登酒店、官洲生命科学创新中心和8个滨水广场等岛内建筑设施。
值得一提的是,环岛碧道采用的是具有“海绵”特性的铺装材料,不仅渗水、抗压、耐磨、防滑性能好,还能吸音减噪,环保美观且舒适易维护,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让城市路面不再发热。
同时,碧道两边建有多处雨水花园、下沉绿地,用草皮、卵石铺设的生态边沟等,便于雨水的自然存积、渗透、净化,实现“大雨不积水,小雨不湿鞋”。
此外,环岛碧道也是生物岛最重要的消防通道之一。道路宽4.5米,拥有20吨以上的承载量,当发生火灾时,消防车可直接开到堤岸边取水灭火。
“生态廊道+行洪通道+休闲漫道+滨水经济带”,生物岛碧道完美地将省万里碧道“三道一带”的要求落到实处,成为园区吸引高科技企业、尖端科学技术人才的名片之一。
驻足岛边亲水平台,倚靠着岭南风格的青石栏杆,眼前是江边湿地,不远处是生物岛标识性景点之一——水墨园。在这座颇具岭南风情的湿地公园里,不仅有适合休憩留影的楼台阁宇,更有一片水乡特色:绿树红花倒映湖面,鱼儿在水生植物和景石中欢快穿行,犹如一幅水墨画。
结合碧道建设,生物岛全方面提升防洪潮能力,达到200年一遇防洪潮标准,因地制宜开展岸线的生态保护和修复,用绣花功夫打造出一条充满了许多活力的生态滨水廊道,实现从“与水对抗”到“与水共存”,从“水岸防护”到“水岸体验”。
“为营造滨水景观,我们在堤岸做了斜坡设计,用铁丝网网住钢砌片石,塑造类似天然的岩石堤岸,让水生动植物生长出来。”黄埔区水务局相关负责的人介绍,为了营造滨水景观,生物岛几年前就在堤岸做了格宾石笼网护岸。格宾网由高抗腐蚀、高强度、具有延展性的低碳钢丝编织而成,其抗冲刷能力较强,每当雨季江河涨水,能承受的水流速度可达6m/s。同时,水中的悬移物和淤泥得以沉淀于石缝中,从而有利于自然植物的生长。
如今,生物岛堤岸各类水生植物种类达25种。亲水植物在起到绿化功能同时又发挥着保持水土、调节水文的作用。发达的根系固着土壤,繁茂的枝叶截留雨水,水流通过坡面的植被大量向堤中渗透储存,能缓解洪峰,使径流延滞。当枯水季节到来时,储存在堤岸中的水反渗入河,滞洪补枯、调节水位。
“我们正准备在水墨园、叠翠园水下多种些水生植物,在滨水空间内打造水生植物带。”生物岛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的人介绍,目前正在对岛水体进行“水下森林”建设,建立完善的湖体水ECO,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引进的食藻虫作为“消费者”,与“吃虫鱼”一起,推动湖体形成完整的食物链。在这样的水环境下,即使大雨过后,浑浊的水体两三天左右就能返清。
生物岛的西南端,坐落着一个“水滴花园”。细密碎石铺成的步径,环绕着绿丝绒般的草坪,脚边小喷泉水不时喷出夏日难得的清凉。园内有可供市民体验的水弹性城市元素和水再生装置,游客还可通过脚踏水车体验水的循环,感受水雾装置散发的清凉。
“‘水滴花园’下面其实大有乾坤,这里有着2010年建成的国内首个全地埋式再生水厂。”生物岛再生水厂副厂长邝文杰说。据介绍,该厂占地约1万平方米,所有污水处理设备和构筑物都在地下,采用超滤膜为核心的深度处理工艺,将岛上的污水收集处理达到回用水标准,大多数都用在岛上的生态补水和厂内的绿化、道路冲洗等,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新建成的“水滴花园”整体保持原有地形,通过强化水滴形态,增强视觉及游览体验,对开放的公园活动区域和生产管理区域重新做到合理布局,共享活动区分为水滴草坪、水森迷雾等7个区域,分别结合水文化、水科学、水生态的内容做艺术小品及铺装细节定制。
“水滴花园”内以“黄埔·智水”为主题的水系展览馆,则集中展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近年来的治水工作成果。
近年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治水与治城深层次地融合,遵循水系本底特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利用海绵城市措施,走出一条水、产、城融合的“黄埔智水”高水平发展之路。
目前,全区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为100%;18条黑臭河涌全部消除黑臭,并全部达到“长制久清”。黑臭河涌治理中涌现出乌涌、双岗涌、宏岗河等一批广州市“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示范河涌。
2020年黄埔区称为广州市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广州市全面实施河湖长制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排名全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