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当前,黑土地正面临着变少、变薄、变瘦、变硬、肥力下降等危机。对于拥有4100万亩典型黑土的北大荒来说,坚决保护好黑土地,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任重道远。
近年来,北大荒集团构建了科学高效的黑土保护“北大荒模式”,与生态环境部合作共建全环境综合实验室,着力破解黑土地退化阻控与健康培育问题;与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合作,开展了“黑土粮仓”科技会战,落实示范面积两万亩;开展等高宽梗种植模式、小流域黑土地系统保护等25项技术试验示范,形成了能复制、可推广的良田黑土地保护技术路线,土壤质量显著提升。
正值《黑土地保护法》实施一周年,记者在这黑土流金的日子里,走进北大荒,探寻黑土地保护的北大荒实践——
侵蚀沟是北大荒黑土水土流失问题最为集中的表现,它不仅会造成耕地黑土层逐年变薄、土壤有机质流失,还蚕食耕地,降低农机作业效率,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黑土耕地侵蚀沟专项治理势在必行,北大荒集团打造了以“秸秆还田”为核心、“沟、管、洞、缝、植、物、耕”多管齐下的综合治理模式,缝补黑土“疤痕”。
在鹤山农场大豆田里,种植户陈建彬和记者说:“去年这块地里有一条70多米长的侵蚀沟,正好在地中央。沟边的作物播不上,中耕、施肥作业的时候,机车都得绕着走,费时费油又费力。”
为了彻底根治,去年秋收后,鹤山农场组织所属各管理区将秸秆打捆,通过削坡整形、秸秆捆摆放、覆土回填50厘米厚黑土压实修形等施工工序,利用秸秆回填治理侵蚀沟。
“这回土地平整了,机车畅通了,庄稼也长出来了。”陈建彬看着650亩已确定进入鼓粒期的大豆高兴地说,不显眼的小秸秆也能发挥大用途,今年他家这块地能多打2000斤粮食。
“2022年,农场投入资金175万元,就地取材打包秸秆8万捆,共治理侵蚀沟48条,沟道总长12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亩。今年又筹集资金700多万元用于秸秆回填治理。”农场总经理寇文生向记者表明了保护黑土地的决心。
坡耕地一直是黑土地保护重点实施对象之一,而旱田坡耕地由于长期采取直垄种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保水保肥性差、耕地面积减少,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北大荒集团因地制宜推行坡耕地等高种植技术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打造了坡耕地黑土地保护“北大荒模式”。
曙光农场地处丘陵漫岗地区,耕地坡度较大,旱田坡耕地约占耕地面积的30%左右,土壤抗旱、抗涝及抗蚀性能较弱,水土流失问题严重。
为破解这一难题,2021年开始,曙光农场与中科院东北地理所三江示范区项目组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项目,2022年推广的“坡耕地等高种植技术”试验示范取得了积极成效。
农历七月是农作物长势最旺盛的时期,在曙光农场的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学技术创新工程核心示范区第二管理区第四作业组10-2号地,玉米长势格外喜人,经测量对比后,工作人员发现玉米比往年生长得更加旺盛,这是坡耕地“等高宽埂”种植带来的成果。等高种植技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改变耕地水肥运移规律,减缓水肥运移速度,平衡不同坡位水肥状况,让原先“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田”,实现了黑土地保护与粮食生产的双提升。
工作人员指着对比试验的10-3号地介绍,这几天,农场的降雨量达到了30毫米,直垄地表流失近8厘米,而推广等高宽埂种植技术的10-2号地就丝毫没受影响,洼地和坡地玉米长得一样的壮实。
今年,曙光农场继续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实施战略合作,制定“一地一策、依块定策、分区施策”于一体的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全域定制种植模式,创建了3400亩高标准科技示范田,在以往坡耕地“等高种植”技术的基础上,将新增地块修筑的截流宽埂升级为“等高宽埂”技术。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打造小流域智慧农业与黑土地保护融合样板田,采用草水道保护、石笼护砌、柳编跌水、灌木造林等措施,对所在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保护黑土耕地,使生产、生态完美结合。
随着黑土地保护意识的逐步的提升,绿色农业生产模式也在渐进演变,面对如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增加黑土地力、减少农药化肥使用的问题,北大荒集团将传统的“稻田养鱼”发展为现在的“稻渔综合种养”,突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绿色低碳的特点,发挥稻渔综合种养对土壤盐渍化改良和地力修复提升作用,走出了一条稻田黑土地保护新路径。
在大多数种植户翘首以盼水稻丰产的时刻,八五六农场种植户刘美君则等待着“双份”的惊喜。今年,他将看似不起眼用于灌溉水田的坑塘,变成了空间二次综合利用的“主战场”,通过尝试在闲置水面探索漂浮板种植水稻,在水层下养殖牛蛙、鲫鱼和黄骨鱼,完成了种植和养殖上的“双响炮”。
刘美君和记者说:“漂浮板可以给蛙类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在种养过程中,牛蛙可进行除虫工作。同时,其排泄物还可被鱼吸收,这种立体种养循环新模式,全程不施用化肥、农药,提升了水稻品质与口感。”
在八五九农场的稻田里,一台“鳅稻共生”的精彩好戏也在上演。八五九农场充分的利用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优势,积极鼓励种植户转变传统种植观念,开展“鳅稻共养”的生态种养模式,泥鳅在田间穿梭能增加土壤的溶氧量,排泄的粪便还可为水稻生长提供天然的有机肥料,可以有明显效果地提升土壤肥力、防止土壤板结,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让黑土地得到修复,提升了稻米的品质。
长时间以来,解决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的问题,一直受限于没有准确的数据支撑。北大荒集团以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引领黑土地保护,协同“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与感知系统,通过每月一次的体检,形成黑土地的综合数据,为保护改良黑土地,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撑。
今年5月,在有着“天下第一场”之称的友谊农场,迎来了一场特殊的“把脉问诊”。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示范区项目组与友谊农场联合开展“空天地”综合观测实验,利用15颗卫星和搭载多种高精尖仪器的大飞机、无人机以及近百套地面观测设备,一次性掌握友谊农场耕地质量、土壤养分、土壤温湿度、作物性状等全部数据,为900平方公里的黑土地建立一份完整的“健康档案”。
“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示范区负责人刘焕军介绍:“通过构建多尺度、多过程、多层次的‘空天地’立体监测体系,对黑土地的土壤、作物、生态、耕地质量进行全方面监测,更好地发挥北大荒集团土地规模大、耕作技术先进等体系化、建制化优势,取得更多用得上、留得下、推得开的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成果。”
综合观测得到实验成果将摸清测区黑土地土壤与耕地质量家底,诊断黑土地土壤与耕地质量及退化状况,为黑土地保护技术提供时空精准处方。
北大荒集团得益于黑土地,如今正回馈黑土地。近年来,北大荒集团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秸秆还田率达到97.3%;每年推广深松整地和保护性耕作达900万亩;三江示范区项目组黑土地保护集成示范工程技术在北大荒集团4个分公司16个农场建立核心示范区2.78万亩,基本覆盖三江平原各种地形地貌的黑土耕地,累计辐射推广面积达3190万亩。
在全力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探索粮食生产 “二十连丰”的路上,北大荒在示范探索黑土地保护利用、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上写下 “北大荒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大连马拉松中国选手冲刺被车挡道?体育局正调查,业内:若节奏未被打乱,选手或再快5到10秒
顾客称肯德基炸鸡中吃出大量活体蛆虫,不断蠕动,肯德基回应:她是堂食剩余打包在家中放置发现,正协商处理
瓦格纳成员:月薪4.9万,已接到去加沙作战的“工作邀请”!瓦格纳集团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