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及其支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汇集区和供给地。保护好这一区域的湿地资源,责任重大,意义深远。”习来汉考察重要指示,为汉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湿地资源保护、生态公园建设等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作为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绵延数千里、润泽多省市,在历史上占居主体地位,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日夜不息,从历史中奔腾而来的汉江,书写着天汉儿女从古至今以水为伴、治水有方、因水而兴的成竹在胸。
7月29日,习在四川考察结束返京途中来到我市考察。习十分关心汉江流域生态保护,他强调“汉江及其支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汇集区和供给地。保护好这一区域的湿地资源,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古老的汉江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近日,记者在与我市多位干群的交谈中感受到,天汉儿女扛牢“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政治责任的担当和自豪。
湍急的江水从宁强的崇山峻岭间开源后一路奔流,江流浩阔,碧水盈盈。岸边,杨树挺拔银亮,山居村舍黛瓦白墙,大片草滩满眼绿意。或自由飞翔在江面上,或婷婷伫立在湿地中的“东方宝石”朱鹮,既衬托了汉江的灵秀,又是良好自然生态的风向标。汉中作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核心区域,在保护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肩负重任,我市境内有各类湿地58.9万亩,为南水北调中线%左右的安全水资源。
农人在田间耕作,朱鹮在田埂上觅食,在洋县,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从野外朱鹮救护,到人工繁育实验;从朱鹮环志标识、种群谱系建立,到野化放飞成功;从核心区域保护,到建立异地种群……在一代代牧鹮人的努力下,朱鹮栖息地面积由1981年的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约1.6万平方公里,全球朱鹮种群数量已经从1981年的7只扩大到目前的9000余只,其中汉中就有5000余只。
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正是汉江两岸最美的景致。“的殷殷嘱托让我们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在肩、信心满怀。”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吴辉表示,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贯彻落实习来汉考察重要指示,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入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减污降碳、绿色发展,不断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持续擦亮汉中绿色生态底色,把汉中的生态优势变成发展优势。
夏荷在晨曦中展露娇颜,白鹭在清澈的河水中悠闲觅食。近日,在南郑区冷水河入汉江河口上游段,记者见到了这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去年,南郑区争取到2000万元的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对该段1.5公里区段河流,采用宾格石笼网、仿生木桩、六角砖等工程措施修复生态面积近5万平方米,建设污水管网4771米、入户支管网4200米,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提升流域生态稳定性。
这是我市围绕治水工作大胆探索,狠抓项目推动治水兴水的生动注脚。我市制定了《汉中市2023年高质量水利项目建设推进年行动方案》,建立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项目推进机制。今年计划实施80个重点水利项目,总投资29.28亿元。截至6月底已全部开工,开工率100%,共计完成投资约15.21亿元,占年度任务的52%。
“习来汉考察作出的重要指示,让全市水利系统上下无比振奋、无比自豪。”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学忠说,下一步,水利人将坚决贯彻落实习来汉考察重要指示,将习的殷殷嘱托作为引领水利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扛牢政治责任,持续加强水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不断强化河湖管理与保护,坚决筑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屏障。
治水不治源,九载亦何有?“三千里汉江第一城”的宁强县,绿意环绕、汉水穿城,这里是汉江的发源地。20多年来,宁强人民悉心守护着汉江源头的一草一木,为北京同胞涵养出一泓清水。其中无数的故事里,生前住在汉水源村“汉江源头第一家”的张邦贵老人,他的故事让人尤为动容。
用当地村干部的话说,“他是村里最先有护水意识的人”。从2003年开始,张邦贵老人每天手持夹子和垃圾袋,沿河步行5公里,一路将村民和游客遗留的各种垃圾捡拾干净。村民们回忆,早些年通往汉江源头的路还是羊肠小道,老人去捡垃圾的时候,常有危险发生。一次大雨过后,他在河边捡拾垃圾时,一块落石从山上滚下,与他擦身而过,幸亏躲闪及时,才没有被砸中。老人生性倔强,虽有危险却并不退缩,反而热情更胜,在捡垃圾的途中他见人就提醒,“这水不光我们吃,北京、西安的人也在吃,绝对不能乱扔垃圾。”在他的带动下,全村人都自愿成为了保护汉江源头的宣传员和守护者。
2018年张邦贵去世后,村级民间河长王开强接过他手里的扫帚。无论日晒雨淋,清晨的河边,总能看见王开强忙碌的身影。几年下来,家里穿坏的“巡河鞋”慢慢的变多,但河里的垃圾慢慢的变少,水质也慢慢变得好了。他因治水中的突出贡献,被水利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表彰为全国“最美河湖卫士”。
日前,水利部在全国精选的59篇典型案例中,我市《将秦巴山水打造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陕西省汉中市全方面推进幸福河湖工作实践》入选全国全面实施河湖长制典型案例,这也是汉中第二次入选全国河湖长制典型案例。
市人大常委会出台了《汉中市汉江水质保护条例》,于今年3月1日正式施行,以法治手段支撑和推动汉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和持续改善。《条例》共六章五十五条,从水质保护、水污染防治、跨区域协作等方面对汉江流域水质保护进行了规范。
全市河湖长都用上了“智慧河湖长App”,科学管水有了“千里眼”,打造幸福河湖有了“新法宝”。用心有力的工作换来了成绩斐然,在2022年度河湖长制工作考核中我市位列全省第一。
“以前巡河工作流程复杂,巡检、整理、信息上报、整改单下达,一套流程下来耗时不少。现在用‘智慧河湖长App’都能快速解决,如察觉缺陷,还可通过文字、语音、视频等多种方式直接上报,巡河效率极大提升。”采访中,留坝县村级河长夏道华对记者说道。
汉江水清河畅,出陕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其中既有张邦贵、王开强等一代代汉江守护者的不懈努力,也是我市各级各部门攥指成拳,形成“河湖长履职尽责、河长办督导督办、水利部门牵头负责、责任单位紧密配合、司法机关有效监督、执法机关合力打击、社会公众热情参加”治水合力的必然结果。
采访中,宁强县委书记李宽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牢记习殷切嘱托,坚定‘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不折不扣落实好河湖长制,统筹抓好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和发展水生态经济五篇文章,巩固好、发展好水清岸绿、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良好局面,以实实在在的成效交出汉江源头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
汉中,以水为名,因水而兴,“天府之国”美誉由来已久。田园风光型、民俗风情型、农业体验型、民宿度假型、古镇村落型,各型各款、风格不同的乡村农文旅融合模式在天汉大地勾勒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活实践,使乡亲们在致富路上越走越稳。汉江,正是其中的点睛之笔。
盛夏时节,漫步在汉江第一大支流——西乡县牧马河河畔,岸边绿树成荫,水面碧波荡漾,一幅和谐美丽的生态画卷呈现眼前。
距离县城45公里的骆家坝镇地处牧马河源头,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厚重的红色底蕴,该镇积极探索“红色+绿色”双引擎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适合红色旅游与绿色发展相融合的振兴之路。每逢节假日,大量游客慕名来此观光旅游。游客周先生带着家人自驾前来欣赏美景、领略古镇风貌,他说:“这里有山有水,古街漂亮、环境优美,我还买了很多土特产,让亲属和朋友们都尝尝‘汉中味道’。”仅今年“五一”假期,西乡县樱桃沟、午子山、江塝茗园等景区迎来了众多游客,全县共接待游客87.32万人次,累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亿元。
以汉江命名的陕西汉江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江药业),年产值8亿元、出口创汇约6500万美元,占汉中外汇收入的60%以上,是我市最大的出口创汇企业。2022年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绿色工厂”。
近年来,我市紧扣“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战略定位,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加大对绿色食药产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汉江药业借助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东风,持续加大科学技术创新力度,大力进行产品和研发技术,通过自主研发、联合攻关等形式先后实施了新产品研发与技术改进项目10余项,开发上市10余个新产品,新产品营销售卖收入占公司总收入近70%,累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8项。该企业先后与中国医药工业研究院、西安交大、四川大学等国内科研机构、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伙伴关系,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
“放眼当下,绿色慢慢的变成了企业高水平发展的主旋律。习来汉考察作出的重要指示,让我们倍感振奋,更加坚定了走绿色循环发展之路的信心。”该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张佳表示,下一步企业将通过余热回收、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利用、能耗在线监测等一批项目的实施和技术推广持续推进节能降耗工作;通过充分的发挥汉中区域生态资源优势,探索秦巴山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植物资源优势和企业自身的技术优势,加强与专业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打造药材种植、加工、研发、经营全产业链,为当地农业种植和医药提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保障,不断的提高产品“含绿量”。